這時你可能會想,買黃牛票到底違不違法?如果自己手上有多餘的票,轉賣又算不算黃牛行為?更嚴重的是,會不會因此吃上官司?今天就來聊聊黃牛票的法律問題,避免無意間踩到法律紅線。
關於黃牛票的法律問題
黃牛票的定義是什麼?
「黃牛票」這個詞,泛指原本正常販售的票券被私人或組織收購後,以高於原價的價格轉售。最常見的就是演唱會、球賽、戲劇表演、展覽門票,甚至是交通票券(如高鐵票)。
在台灣,法律上沒有直接寫「黃牛票」這三個字,但如果有以牟利為目的,透過囤積、哄抬價格、轉售獲取利益等行為,就可能觸犯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第64條第2款,最高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。
然而,如果只是以原價或低於原價轉售,並不構成違法行為。因此,當你想要轉讓手上的票時,務必要清楚界線,否則可能一不小心就被當成黃牛。
加價轉售一定會被當黃牛嗎?
有些人買票後臨時有事無法參加,想要轉售票券,這樣算違法嗎?其實,關鍵點在於是否牟利。
首先,如果你是以原價或低於原價轉讓票券,並無獲利行為,那就不算黃牛票。但如果你賺取價差,那就可能違法。
依據依據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》第 10 條之 1 第 2 項的規定,在轉售票券時,交易金額不可以比原票面金額或定價還要高,所以就算是手續費、交通費、跑腿費等等,都不能作為加價的理由,就算用黃牛價買到票,轉賣時也不能低於官方售票的票價。
法律對於「牟利」的認定,通常會看幾個面向:
- 轉售價格是否高於原價:若高於票面價格,就有可能被認定為炒賣。
- 是否有大量購買、系統性轉售的行為:例如一個人一次買10張票,卻不打算自己使用,全部轉售獲利,這種情況就比較容易被視為黃牛。
- 販售的管道與方式:如果你在官方授權的平台轉讓票券,通常不會有問題。但若是在拍賣網站、社群平台上高價販售,甚至透過不明人士大量購買、倒賣,就很有可能觸犯法律。
簡單來說,如果你只是誠實地轉讓一張自己用不到的票,不會被當成黃牛。但如果你利用供需不均,或是透過轉賣票券得利,那就要小心了!
轉售來不不明的票非常危險
如果你買到的是假票,這時你就算用票上原價賣別人,當對方發現票有問題時,您可能還會涉及詐欺嫌疑。
買黃牛票會有什麼風險?
很多人以為買黃牛票只是多花點錢,實際上風險比想像中更大。
阿俊是一位熱愛演唱會的粉絲,某天他發現喜愛的偶像即將來台開唱。官方售票一開放,他根本搶不到票,最後只能上拍賣網站,看到有人賣兩倍價格的門票。他猶豫了一下,還是狠下心買了。
演唱會當天,他興高采烈地拿著票準備進場,沒想到工作人員掃描條碼時,卻告訴他:「這張票已經被使用過了!」原來,他買到的是偽造門票,根本不是官方發行的真票。
類似阿俊的情況屢見不鮮,買黃牛票的風險包括:
- 假票或重複票:有些黃牛利用技術偽造門票,或是重複販售電子票券,買家根本無法入場。
- 票券無法驗證:即使票是真的,但如果是別人用非法手段取得的票(例如偷刷信用卡購買),主辦單位可能會直接取消該票的效力。
- 官方不提供售後服務:如果購買黃牛票後遺失或遇到問題,官方通常不會提供補發或更換服務。
因此,雖然法律上購買黃牛票不會被罰,但風險相當高,建議還是透過官方管道購票,避免金錢與權益受損。
買賣黃牛票最嚴重會怎樣?
雖然《社會秩序維護法》針對黃牛行為的處罰相對輕微,但如果涉及更嚴重的情況,例如詐欺、偽造票券、組織性黃牛交易,則可能會觸犯刑法,面臨更嚴重的刑責。
以下是幾種可能涉及更重處罰的情況:
- 假票詐欺:如果黃牛販售偽造票券,涉及《刑法》第339條詐欺罪,最高可處5年徒刑。
- 組織性票券炒作:若是以公司、組織方式大量炒賣票券,甚至有內部人員與黃牛勾結操控票價,則可能涉及《公平交易法》的不公平交易行為。
- 信用卡盜刷購票:有些不肖黃牛會利用盜刷信用卡的方式購買門票再轉售,這類行為涉及刑法上的竊盜與詐欺,可能面臨多年刑期。
換句話說,如果只是個人偶爾高價賣票,頂多被罰個三天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一萬八千元以下罰鍰,但如果是系統性炒作、詐欺,甚至偽造門票,那就是刑事案件,最嚴重可能面臨多年徒刑。
黃牛票的法律界線並不模糊,如果是自己用不到的票,原價或低價轉讓,並沒有問題。但如果透過高價轉售獲利,就可能涉及違法。買黃牛票雖然不會被罰,但風險極高,可能會買到假票或無法入場。
如果你對黃牛票的法律問題還有疑問,或是遇到相關的糾紛,歡迎在tickets留言討論!